从2014年6月20日上证指数2010点启动的这轮历史性大牛市,何以气势如此磅礴,在短短11个月中升幅高达127.48%;何以日成交金额屡创新高,突破1.5万亿成为新态;何以投资者开户数持续上升,2015年首季新增股票帐户增长433%;何以在融资融券之下融资余额已高达1.9万亿;何以作为国家级新闻传媒的人民日报、新华社连连发声,谈论股市对经济的支持作用;何以央行行长等政府高层领导明确表达资金流入股市也是对经济的一种支持;何以在新三板迅速扩容达两千三百余家的情况下,创业板依然屡创新高,百元以上的个股蔚然成群;何以在新股发行量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市场仍然强势依旧。所有一系列中国历次牛市所罕见的问题均集中于本轮牛市释放巨大正能量的源头——这便是国家大战略。是国家意志将当今股市提到一个新的历史高位,是国家战略确定当今股市是发展国民经济、推动经济改革的最好抓手,是国家政策支持和推动股市从七年熊市中拔地而起,成为吸引全球资金的价值洼地。那么为何国家大战略要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因为这是大势所趋,这是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所必须采取的战略决策,是势在必行、势所必然的国家战略,对此将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房地产的必解之困
房地产自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被国家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房地产业因为其融资量大、产业链长、涉及面广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影响。但是房地产业也是一个资源消耗型产业,是一个非技术创新型、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所以国际上对房地产业占GDP比重是划红线警戒的。而我国由于以前的高耗能、高污染、高增速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房地产作为见效快、利益多、政绩高的产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青睐。虽然房地产业在解决财政赤字、社会就业和推动经济发展上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也出现了房地产业占GDP贡献超越13%的警戒红线,经济结构出现一种病态的依赖。至2014年一直以二位数增速的房地产业出现了周期性的拐点。无论是开发投资、开工面积、成交量、到位资金等几乎全线出现回落,从而使原先以房地产为经济的主要抓手、主要杠杆,并视为支撑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基础产业,视之为地方财政重要来源,视之为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尤其是房地产的周期性下跌将可能导致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因为有90%以上的融资是通过银行体系进行的,而房地产一旦出现泡沫性信贷风险,那么整个国内银行体系的巨大风险就可能产生。从世界近20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历史看,无不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息息相关。而中国房地产的泡沫不仅在时间上已有持续10年之长,而且在全民炒房、空置严重,房价飙升之下,风险的积累已达到十分严重的地步。显然,房地产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已难以为继,而房地产的下跌又拖累了钢铁、水泥、机械制造、日用消费等行业的增长,并伴随而生的是土地财政的坍塌、地方投资萎缩、重化工业下降。显然占中国固定投资近半的房地产产业链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此,要缓解房地产发展之困,要缓解由房地产所引发的财政之困、货币之困,唯有发展资本市场,唯有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方能维系房地产的资金短缺,方能减轻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率,方能化解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二)融资的必解之难
长期以来,我国对企业及个人的融资大都是通过银行吸收社会存款后由存转贷进行的,是以货币为主要金融工具的间接融资作为主体,但无论是对资金需求者还是供应者都具有比直接融资更大的风险。而我国一直以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刺激经济的方法同样面临货币供应量超常的风险,但经济下行的压力首先需要的资金。企业发展需要资金,大众创业、大众创新需要资金,科技发展、国资改革也需要资金,中央政策支持对于投资标的物也首先需要资金支持,地方投资也需要资金支持。化解经济下行的压力,关键是化解资金的压力,而化解融资之难的最佳手段便是发展股市、推升股市走牛。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及法国、荷兰、瑞典、丹麦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美国大力修筑铁路、公路、运河等基建投资,均是发展股市、推动直接融资、使资金迅速融集的结果。马克思曾说过,假如必须等待结果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筑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走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样如此,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之下,唯有股市才能化解融资之难。客观而言,2013年以来中国股市早已为中国经济打开了融资之门。据统计,2014年增发公司高达478家,远超2010年的347家;增发募资高达6911亿元,超过2013年IPO募资669亿元的十倍之多。从2013年初至2015年首季,已有920家公司实施增发,并有1073家公司处于增发的进程之中,并且有不少公司实施多次增发,整个A股市场正处于一个史所罕见的增发高潮之中。(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