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巴菲特指标“已飙至217%”
《CNBC》报道,美国着名投资人“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经最爱用来评估股市估值的指标“巴菲特指标”(Buffett Indicator),近日攀升至历史新高,引发市场对股市是否过热的担忧。
所谓巴菲特指标是指美股总市值除以美国GDP,常被投资人用来衡量股市市值与经济规模是否失衡。 在2001年《财富》杂志的一篇专栏文章中,巴菲特称这个指标“可能是衡量股市估值在任何时刻所处位置的最佳单一工具”。 知名对冲基金大老琼斯(Paul Tudor Jones)也曾引用过此指标。
报道指出,如今巴菲特指标已飙至217%,远高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高点约150%,与2021年疫情时的190%。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股市处于前所未有的高估状态,股票市值增长速度远超美国经济的实际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指标也发出类似讯号。 根据订制投资集团(Bespoke Investment Group)的数据,标普500的股价营收最近攀升至3.33,创下历史新高。 相比之下,2000年互联网泡沫高峰时为2.27,而后疫情时期最高曾达到3.21,但之后估值有所回落。
然而,也有人认为巴菲特指标可能已不再具有当年的意义。 过去20年间,美国经济结构发生巨大转变,从资产密集型转向以科技、软件和知识产权为驱动。 《CNBC》指出,GDP与GNP可能低估了一个以数据网络与创新为核心的经济价值。 因此,较高的股市估值或许对全球最具生产力与创新力的经济体而言,仍有其合理性。
不少人认为巴菲特指标可能已不再具有当年的意义。 (示意图,彭博)
近十年巴菲特指标都维持在150%到200%间
事实上,近十年来,美国的巴菲特指标长期维持在150%到200%之间,远远超过巴菲特当年划下的警戒线。 奇怪的是,市场并没有因此全面崩盘,反而在科技巨头带领下屡屡创下新高。 这不禁让投资人好奇,巴菲特指标是不是过时了? 它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数字化的经济环境里,到底还有没有参考价值?
在金融世界里,指标就像体检数据,能帮投资人快速判断市场健康与否。 巴菲特指标诞生于21世纪初,背景正是“网络泡沫”破裂的年代。 当时,无数网络公司股价被炒到天价,却几乎没有实际营收,最终泡沫一夕之间崩溃。
巴菲特过去提出了这个简单却直观的指标,将一国所有上市公司的总市值,除以该国一年的GDP。 如果比率偏低,代表股市可能被低估; 如果比率过高,则显示市场可能过热。 为什么GDP能拿来做分母? 因为GDP代表一国的实际经济产出,而股市的市值应该和实体经济有一定关联。 当股市市值远超过GDP,表示市场对未来的期待可能过于乐观。
在2001年的环境下,这个指标确实发挥了效果。 网络泡沫破裂后,美股市值大幅缩水,巴菲特指标也回到相对合理的区间。 投资人因此对这个简单的比例深信不疑,甚至有人把它当成“股市晴雨表”。
然而,指标的魔力往往取决于时代背景。 随着科技公司崛起、全球资金流动加速,股市和GDP的联动性逐渐松动。 巴菲特指标仍然可以提醒投资人注意市场是否过热,但它的准确度开始受到挑战。
摩根士丹利旗下投资部门协成环球的分析师毛布辛(Michael Mauboussin)指出该指标有2个缺陷。 (资料照,法新社)
美国的GDP未含境外收入
《商业内幕》曾报道,摩根士丹利的研究表明,巴菲特指标可能并非当前最佳的工具。 摩根士丹利旗下投资部门协成环球(Counterpoint Global)的分析师毛布辛(Michael Mauboussin)指出该指标有2个缺陷。
首先,美国企业现在的销售收入,来自美国以外的地区比过去几十年都要多,而美国的GDP并未包含这些销售数据。 这一缺陷对市值影响重大,因为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内约40%的收入来自国际市场。 如果这些收入被计入美国GDP,巴菲特指标就不会发出如此严重的警示讯号。
第二个缺陷在于,当今的经济结构与过去有很大不同。 毛布辛指出“GDP可能被低估了,因为它未能准确衡量新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数字化的兴起使得今天的经济衡量比过去更具挑战性。”在过去几十年前,制造业占美国经济的更大比重时,基于GDP的股市市值指标可能更加准确。 然而,如今的情况并非如此。
毛布辛对巴菲特指标的整体结论是,过去行之有效的估值指标可能不适合当前的市场,他说“如同大多数指标一样,将当下与过去相比时,我们需要谨慎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本人并不认为他创造的巴菲特指标能够全面地判断现在是否为投资的好时机。 2017年他在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说每个数字都有一定程度的含义,有时它比其他数字更有意义...... 这些指标并非不重要,但它们的重要性有时可能接近于零。 投资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两个公式,就能判断市场是否被低估或高估。”
2017年时,巴菲特本人曾坦言,不认为巴菲特指标能够全面地判断现在是否为投资的好时机。
指标已经失去“绝对标准”的意义?
巴菲特指标今天到底还值不值得参考? 答案或许是“有限度地使用”。 一方面,它仍然是一个直观的“市场温度计”。 当数值在短期内急速飙升时,往往代表市场过热,有修正压力。 另一方面,长期来看,这个指标已经失去绝对标准的意义。 过去巴菲特认为120%就是危险区,但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150%甚至180%可能都是新常态。
因此,巴菲特指标不能再单独用来判断股市高估或低估,而应该和其他因素一起观察,包括企业盈余、利率水平、资金流向与政策环境。 它不再是唯一的晴雨表,而是一个需要搭配解读的辅助工具。 可以把它当作市场情绪的参考。 当指标飙高到历史罕见水平时,就要警觉市场可能过热,避免盲目追高。 相反地,当指标跌到历史低档,或许是长期投资的机会。
投资人要意识到,今天的股市早已全球化。 美股的市值不只是反映美国,而是整个世界的资金与需求。 在这样的环境下,单一国家GDP当分母,未必能准确捕捉全貌。
这并不代表它完全失效。 就像体检指标可能因年龄或生活型态需要调整标准,巴菲特指标在不同时代、不同市场,也需要重新诠释。 它仍然能提醒投资人,当市场涨得太快、太疯狂时,要保持冷静与怀疑。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北京十一招待会 几位敏感高官现身 |
2 | 全场静默!川普突袭造成史上最尬场面 |
3 | 出大事?军车进京 李强宣告“汪洋回来了” |
4 | 越来越多人查出胃癌 冰箱里这些东西别再吃 |
5 | 十一亮相 习走路有点吃力、忧心重重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习近平最终结局要定了 |
2 | 四中全会前爆丑闻 |
3 | 北京十一招待会 几位敏感高官现身 |
4 | 北京突取消APEC峰会酒店预定 原因曝光 |
5 | 一家4口确诊胰腺癌?妻子痛哭:都是我害的 |
6 | 中共20届四中全会终于落地 港媒透露重要信 |
7 | 全场静默!川普突袭造成史上最尬场面 |
8 | 杨兰兰背景部分揭晓 14岁被父母送到澳洲生 |
9 | 出大事?军车进京 李强宣告“汪洋回来了” |
10 | 国耻已经不足以形容丢脸的程度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