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货币为核心的亚洲经济外交正在风雨突变。一方面日本和韩国终止了紧急情况下通融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另一方面英法德意宣布将加入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传统型的日美合作似乎已无法应对存在感日益增强的中国。
综合媒体3月20日报道,出现转机的第一幕是2015年2月日韩货币互换协议的终止。日韩一直在分阶段减少2012年10月曾高达7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规模。持续14年的协议受到旧日军从军慰安妇等政治问题影响而终止,也从事实上说明日韩货币互换协议存在不稳定,仅仅因为外交关系恶化就导致协议终止。韩国一方面终止了日韩货币互换协议,另一方面却延长了与最大贸易对象国中国的协议。由于在贸易结算时越来越多的情况使用人民币,对韩国等国来说,与中国缔结货币互换协议有助于获得实际利益。
在国际贸易结算和汇款方面,2014年12月人民币支付所占比例为2.17%,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上升了1.5个百分点,从全球第13位攀升至第5位,有可能超越日元。有国际金融界人士称“(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中国能在危机时提供美元”,这增强了各国与中国签订协议的吸引力。汇丰银行(HSBC)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全球主管Vina Cheung表示,人民币国际支付金额的快速增长在2015年及以后还会继续下去。在2014年实现102%的增长后,预计人民币2015年第二季度将取代日元成为亚洲最常用的全球性货币。
事实上,人民币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数据称,人民币12月份上升为全球第五大常用支付货币,市场份额达到创纪录的2.17%。路透社认为,人民币或许有望于2016年1月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简称sdr)的一篮子货币之中。目前,全球前三大支付货币依次为美元、欧元及英镑,三者合计占到八成的市场份额。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1月28日发布的报告,截至2014年底,人民币已经赶超加拿大元和澳元,跻身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
第二幕是中国主导的亚投行的形势。“这种时候欧洲国家总是抢在前面”,在英国宣布加入亚投行之后,日本政府相关人士如此抱怨。原本是一块铁板的日欧美7大工业国(G7)在英国宣布加入亚投行后,已经开始出现裂痕。追溯这一系列动态的发展,就会发现日美应对的不力。日韩货币互换协议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启动的国际金融安全网之一。在这个时期,日本曾力争创建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向亚洲各国提供资金援助的行动非常迟缓,所以日本曾探讨成立独立于IMF的机构。但美国担忧在亚洲影响力下降,强烈反对而使之搁浅。
当时的问题仍对现在产生着影响。在日本与亚洲各国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中,两国可自主动用的限额仅为总额的30%。其余均以IMF援助为前提使用,易用性很差。日本2013年5月与泰国和马来西亚就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达成共识,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难以实现的原因被认为对于两国来说,即使与日本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实际发生货币危机时也难以利用,带来的益处很小。
更为关键的是,要想让货币互换协议易于利用,需要有和不熟悉亚洲局势的IMF划清界限的机制,但日本“担心因此和美国关系紧张”(日本政府相关人士)。在左右为难之际,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主导的货币圈不断扩大。或许的确应举行G7各国的磋商。但在亚洲经济外交中,G7两大核心的日本和美国尚未完全拿出能顺应时代变化的新战略。如果这一点无法取得进展,未来有可能再次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