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世界财经 > 正文  

香港财经界成了海归精英大舞台

www.creaders.net | 2007-12-19 15:39:30  香港《经济导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凭藉内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倚靠中国市场对世界的强大吸引力,香港也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正式形成以来到回归后的十年,香港和内地的经济脉搏跳动得越来越紧密。两地经济的融合发展要求香港金融舞台上不单要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更要有胸怀两地金融业发展宏图的人才,与此同时,不少“海归”人士也在寻找一个能够最大化施展专业所长的舞台,他们是既具有内地学识背景又具有海外读书深造经历的各路专才,香港这个中西文化交汇的多元化的国际金融中心,正是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平台。

香港成海归精英大舞台

据香港联交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共有375个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占香港整体上市公司数量的三成,内地企业市值已经占港股总市值的一半,其成交金额更是占到港股市场总成交金额的61.9%。2007年11月底,香港本地的中资企业加上内地来港上市的企业共有430家,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59%。由於有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地为香港金融发展后盾,2007年香港在IPO集资的总额上可能继续超越纽约,甚至超越伦敦。

香港金融业的发展不仅离不开内地经济作为强大后盾和依托,更离不开内地的人才作为引擎和驱动力,来撑起香港金融业发展的“半壁江山”。

根据入境事务处的统计,自2006年推出“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以来,有188名内地优秀人才成为香港居民,这些人主要来自金融和会计服务业,这些人大多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专业素养以及国际视野。到目前为止,约有四、五万具有中国背景的海归人士在香港工作,其中以财经和金融业专业为主力,他们大多是在中国内地学习成长,之后留学海外接受教育归来的“专才”、“优才”,并正逐渐成为香港金融舞台上的主角。他们的多种文化经历使他们的判断力和感悟力更为多元化,也更具包容性,他们拿起手中的五色笔,为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增添更美丽的色彩。

胡野碧被称为“B股之王”

汇金金融集团主席胡野碧是首批引入香港的专才,北京理工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毕业后,在荷兰皇家管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胡野碧认为,他学管理却入行做金融,这些都是命运的安排。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越来越被国际经济界看好,国际金融集团也都纷纷把香港作为进入中国的跳板,在香港设立亚洲公司总部或是强化原有香港公司的中国业务。1991年,胡野碧所在的荷兰阿姆斯特丹柏毅证券公司派他到香港,负责开拓中国业务。

胡野碧初来香港的时候,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对外开放,以外资背景进入中国开展业务并无太多的机会。然而凭借着对中国社会的先天知悉和对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他很快就使工作走上正轨。当时中国股市推出供外资投资的B股市场,胡野碧经过努力使柏毅证券成为深圳第一批承销B股的五大外资证券公司之一。1994年他出任新加坡星展银行(DBS)中国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帮助DBS创建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在他的带领下,DBS成为中国业务的前十大海外券商,在B股市场持续多年排名第一,胡野碧的业绩使他在外资券商中被称为“B股之王”。2002年,“不安分”的胡野碧与朋友凑足数千万元,创立了香港第一家以中国内地专才为主力的投资银行──博大资本国际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会主席,实现了他创办属於中国人、为中国企业服务的投资银行的愿望。几经碾转,2006年6月胡野碧成立汇金金融集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汇金金融是一家综合性的投资集团,业务以股权投资和实业投资为主。旗下五家公司分别从事证券交易、企业融资、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直接投资和房地产开发等业务。公司活跃於内地和香港两地,在金融和投资领域拥有深厚的人脉关系和良好的声誉。

在香港生活了十几年,也曾在欧洲金融业工作过,胡野碧认为香港是最适合他们这些“海归”发展和发挥专长的地方,在香港这个交融中西文化的社会,强势的内地背景加之海外教育和生活经历使他们如鱼得水,同时自身的价值在这里也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可以获得成就感。他感觉“香港社会比较公平,能自由竞争,只要通过努力再加上好的运气就可以成功”,他很喜欢这种公平竞争,享受这种公平竞争下通过自己勤力得来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内地金融人才被这种环境所吸引,纷至沓来服务於香港社会。像他这样的“新香港人”正在充实这个行业的空间,他风趣地说,进出金融机构的高楼大厦不难发现,普通话已经成为第一语言,其次才是广东话和英语。

翟普从工科生到金融高管

和胡野碧一样,麦格理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翟普也并非学习金融业出身。他本科在清华大学攻读材料科学专业,这四年中,他深切体会到在中国整体工业和科研的互动联系还有很远等距离,因而“在国内科研和技术方面,相对管理和经济金融来说,它的影响力小很多”,於是他确定了向金融领域拓展自己的发展之路。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翟普奔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剑桥他的主要研究课题是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实务,对外方、中方、包括合资企业管理层经营多角度的实证研究,在对十六家企业的研究中,总结了它们的共性和经验教训,提炼出一个理论体系。比起其他在实验室做课题和使用计量经济学作模式研究的中国留学生,他这份实证研究的经历十分独特也很宝贵,用他的话说就是“可以有机会多角度观察问题,还可以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从企业管理和投资的角度来看企业日常的决定”,时至今日,他在香港开展业务的过程中仍受益於这笔财富。

香港回归后两年,翟普从英国来到香港,现在他所在的麦格理香港公司客户多是内地企业。麦格理集团(Macquarie)是总部设在澳大利亚悉尼的着名国际投资机构,在全球特选市场为客户提供专项投资、财务顾问和金融服务。翟普的香港团队吸纳了很多大陆背景的人才,其中既有在内地受过高等教育来港工作,也有具有内地背景的海归,还有在香港留学的内地人才。在翟普眼中,这些人才在香港金融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他们熟悉目前内地改革开放的社会演进,文化习俗,包括经商的手段手法,对一些问题看得更细致,直接,深刻。更重要的是,对於中国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抱着更宽容的态度,更多从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因为从小的时候到现在,他们已经看到了中国的进步,他们知道在中国一蹴而就很难做到,甚至有时会起到反作用。”这些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也不是能通过几个研究而感知的,这也正是内地背景赋予这些人才最为独特和不可取代的财富。

在致力於香港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也从业界摸爬滚打的经历中汲取了养料,不断调整,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出口。翟普和他的团队成员有很多共性,“大家都是内地出来的,首先希望学习全球运营的企业,企业文化中好的东西,包括他们总体的内控体系,激励机制,客户服务,风险控制和一些好的做事的方法。其次,中国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在香港有机会做到背靠祖国面向世界,大家在香港有一个很强的信念就是希望做到中西合璧,能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创造价值,实现一些个人抱负。”

俞伟峰首重培育金融专才

怀揣中国情怀,活跃在香港金融舞台上的不只於这些业界的精英,还有在校园中孜孜不倦为香港社会培养输送金融人才的学者、教授,香港理工大学会计金融学院俞伟峰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俞伟峰教授是杭州人,他踏出国门的时候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当时他年纪还小,到加拿大读本科的他,刚出国门就感受到了中国与发达的西方世界的落差,这些感受对年轻的他产生了震撼的影响。1985年本科毕业后,他效力於加拿大IBM,成为加拿大西部最优秀营销人员之一,但是这一切并不能使他的精神理想和报国梦得到满足,他辞掉工作,选择继续攻读经济学硕士和金融学博士学位。俞伟峰博士毕业后“顺理成章”成为一名教授,在加拿大首屈一指的女皇大学商学院教书,谈到那段岁月,他首先说“当时所有的教授都是白人,我是整个学院唯一的中国人。”

切身体会到中国金融人才的缺乏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是俞伟峰回国的一个主要动因。他认为,“金融人才不仅要培养道德观念还要有专业知识,国内的大学虽然有管理学院,工商学院,但是它们历史很短。一方面中国的商学院很多是原来工程学院分割出来的,使得他们对资本市场并不关心,另一方面由於金融精英的缺乏,也做不到关心”,他看到了挑战,同时也把这个挑战看成一次机会,於是他选择了香港这个“比在中国看中国看得更清楚”的地方,开始自己事业的新征程。

他的言谈举止中,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流露无遗,他用经济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尽管有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甚至有时会遭到非议,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分析和观点,坚信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问题的合理性。虽然是经济学教授,他和学生在一起谈论的问题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他说“我想通过国际的视野,一种比较客观的心态来看世界上的一切,不要有任何偏见来影响我的学生。”

俞伟峰不只把他的理念传授给学生,也传递给整个社会,他是全职的教授,也是兼职的媒介评论员,他在凤凰卫视的财经和时事节目中做常任嘉宾,对国际国内时事、金融财经新闻提供专家评论和独特的视角。他与持有异议的网友辩论,真理越辩越明,他也把这种交流看作传扬自己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一个渠道。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