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1月初,Cantor Fitzgerald 董事长布兰登·卢特尼克在迈阿密的加密货币大会上,办了一场堪称“仪式感十足”的揭幕秀——揭开的不是人,而是一座象征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的雕像。场面戏剧性十足:丽思卡尔顿大堂里,200 多位银行家和投资者围观,大家拿起手机疯狂合影,连知名比特币圈人物迈克尔·塞勒也在场点头称赞。现场还有弦乐团配乐演绎《New York, New York》,那一刻显得既庄重又带点狂欢意味。
华尔街日报报导写道,雕像雕得很“网感”——盘腿坐在笔记本前,造型让人联想到《黑客帝国》里的流动代码,美学感十足。可底座的铭牌却写着耐人寻味的一句话:“Always Standing for Freedom”(永远为自由屹立不倒),自带政治与理想的双重意味。
然而,现实比任何仪式更冷酷。揭幕当天,比特币已从 10 月高点回落近 19%,随后跌势加剧,不仅吞没了今年的所有涨幅,还带走了加密市场约 1 万亿美元的市值。市场震荡之下,杠杆和清算成了“推手”:据 CoinGlass 统计,在一段时间内,超过 20 亿美元的杠杆仓位被强制平仓,把比特币的价格打低到 81,000 美元以下。按如今走势,可能将迎来自 2022 年 6 月以来最糟糕的单月表现——那次就是 Celsius 崩盘,把市场推进“加密寒冬”。
从“黄金时代”到“现实清醒”
年初时,很多人喊这是“加密货币之年”:白宫态度更友好、华尔街逐步接纳、相关法规似乎更有利——这些都被视为长期对抗监管时代的终结。机构大佬们确实盯上了这块蛋糕:贝莱德、富达等巨头为旗下 ETF 大举买入比特币,BNY Mellon、摩根大通谈论“把基金上链”,传统金融与加密的边界看似正在模糊。连川普家族也被传出在加密领域扩张,部分人把这些动作看成“绿灯”。
“机构进来后,比特币会像机构资产那样交易”——这话听起来很靠谱,也让不少人对波动性抱有期待。但市场告诉大家,现实总比设想复杂:机构的进入并没有像幻想那样立刻平滑市场,反而在杠杆、投机和政策消息冲击下,放大了回撤。
市场的疯狂与风险共舞
今年夏天可以说是“狂野西部”续集:模因币、Pump 网站、投机狂潮、甚至有人传出遭绑架或在现实世界遭遇极端事件——从纽约到法国,故事层出不穷。交易员们一边加杠杆,一边为未来的“ETF 流入”押注,但现实中的宏观冲击、政策风向和突发事件依然能在一夜之间抹去纸上富贵。
10 月的一次意外关税声明,就是导火索之一,直接触发大规模平仓——这次连带影响至今仍在发酵。与此同时,一些以代币储备为支撑的上市公司(比如 Strategy)市值从峰值大幅回落,ETF 资金也开始出现净流出。
一座中本聪的雕塑。图片来源:Camilo Freedman/Bloomberg News
圈内的一句话总结:加密还在路上,但别把愿景当成现实
行业内部的人大多没准备好放弃,但也在慢慢适应波动。MoonPay 的高层在面对市场下挫时,甚至会把关注点从“币价”换到“健康”上——“比起比特币,我现在更担心肾结石。”这句半开玩笑的话,某种程度上道出了圈内人的职业病:见惯了大起大落,神经被磨得异常坚韧。
结论很简单也很残酷:加密的制度化和机构化需要时间,炒作与投机会继续存在;政策、宏观与清算机制仍会是决定价格方向的关键变量。理想很丰满,但市场更现实——这场把传统金融与加密拉近的“繁荣想象”,在行情的试金石下,正逐步被修正。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1 | 杨兰兰案爆炸性转折 神秘身世传出新版本 |
| 2 | 比起痛失人口红利 中国的真正拐点浮出水面 |
| 3 | 突发!中国已明确拒绝日本:不参加 |
| 4 | 惊曝:北京对高市早苗外交舆论战背后藏惊天 |
| 5 | 中国暗示有权直接对日动武 日本回应了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