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出现“去美元化”呼声中,中国悄然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人民币最终跨向世界货币完成“三级跳”而做准备。“人民币版图”现雏形,有望先成亚太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 循两渠道提速 内地金融官员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仍是一个艰难和漫长的征途,下一步需要两条路径齐头并进,倚仗中国第三贸易大国的规模优势,加速人民币在区域内流通,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市场建设,将人民币推到国际金融市场的舞台。
自去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恶化以来,中国央行逆势而行,出台了多项新举措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包括允许在香港市场发行人民币证券产品、与贸易伙伴国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及允许人民币作为部分国际经济活动的结算货币等。这被外界解读为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之举。
所谓“人民币国际化”,即人民币要获得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并发挥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手段这三大国际货币功能。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与其贸易和经济总量息息相关。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并紧密融入到全球贸易与金融体系中,人民币由国别货币成长为区域性货币,并最终成为国际货币,已蓄势待发。
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套复杂的“三级跳”动作,中国才刚刚起步。他认为,已出台的多项措施,所涉范围仅涵盖中国周边及贸易关系紧密的国家和地区,跨境贸易结算实质是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的技术性步骤。“如果将人民币国际化的三级跳分解为自由化、区域化和全球化三步,现在人民币仍处于自由化的深入阶段和区域化的初始阶段。”
央行有关官员向香港《文汇报》表示,下一步人民币国际化需通过两条路径并行推进,“两条腿”走路。一是利用中国贸易规模优势,推进人民币在区域内流通;二是推动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
“人民币版图”现雏形 虽为不可兑换货币,人民币俨然已成为亚洲的准区域货币。据有关部门统计,已有数百亿人民币走出大陆,往北到俄罗斯和蒙古,往东北到朝鲜,往西南顺着澜沧江、湄公河,流进东南亚;往东南,越过台湾海峡和珠江,流进台澎金马和港澳,形成“人民币版图”。
作为价值尺度,目前人民币结算范围主要在边贸领域。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以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已经起步。两年来,中国已陆续和越南、缅甸、俄罗斯、蒙古、韩国等八个周边国家签订协议,贸易结算时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根据统计,中国边境贸易,以人民币结算的比率,已经高达45%至95%,超过 200亿人民币透过边境贸易流到境外。
作为支付手段,近年人民币已流入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港澳台地区尤其是香港,日益被市场接受。
而作为储备货币,人民币已在一些亚洲国家的外汇储备中出现。2006年菲律宾接纳人民币为其储备货币,这是外国中央银行首次将人民币列为官方储备货币, 2007年白俄罗斯跟进。另外,一些国家在汇率上也开始考虑人民币因素,印度和欧洲央行2005年就宣布将人民币纳入一揽子货币。
有望先成亚太货币 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逐渐完成国际化或将需要10至20年的时间,在这之前,人民币有条件率先成为亚太地区的区域结算货币和区域储备货币。
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在于,国内金融体制的开放度、机构的竞争力和金融市场的规模在今后如何发展仍有很大不确定性;再加上国际储备体系的历史惯性会维护美元和提升欧元的地位,人民币要在20年间实现真正国际化,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较为重要的成员,难度较大。
不过,经济学家仍认为,在未来10至20年中,中国可率先在亚太地区实现区域化。中国对外贸易已超过日本,巨大的贸易规模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模式,将帮助人民币成为区域结算货币,进而推动成为区域储备货币。
另外,中国对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保持外贸逆差,增加了人民币在这些区域的可得性,也有助于加快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而中国对世界保持巨额的外贸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大而贬值压力较小,这保证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安全和收益性。因此,若人民币完成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在亚太地区必将成为各国外汇储备的一大优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