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回顾2008年金融风暴的尘烟,伯纳. 马多夫(Bernard Madoff)的大名,成为全球最具毁灭性的符号。 他以近乎宗教般的信任为基础,构建横跨四十年的庞氏骗局,金额高达650亿美元。 这场诈骗毁掉全球数万名投资人的身家,也撕开全球金融体系看似光鲜的面纱。 如今十多年过去,马多夫已死于狱中,但是他的幽灵仍在金融巨擘的报表间游走——最新的受害者,是汇丰银行(HSBC)。
汇丰的11亿美元代价
日前,英国金融巨擘汇丰银行宣布在第三季财报提列高达11亿美元拨备(估计投资亏损预留准备金),以应付与Herald Fund SPC相关诉讼,该基金指控汇丰在马多夫诈骗案中失职,要求其返还25亿美元的证券及现金,外加至56亿美元的损害赔偿。 此官司不仅让汇丰陷入耗时多年的法律泥沼,也让市场重新检视——所谓的“全球银行”,究竟是财务巨擘,还是潜藏大量风险的法律地雷区?
马多夫庞氏骗局是一场对现代金融文明与制度的审判。 马多夫以美国证券交易所前主席等身份,建立几乎无懈可击的公信力。 他向投资人承诺稳定、高报酬、低波动的收益,而此在金融理论中几乎不可能存在,但是投资人——包括名人权贵、退休基金、大型慈善基金等等,选择信任。
这种信任的崩塌,揭露三个层次的漏洞:首先,风险评估失灵。 许多著名金融机构未曾对马多夫的投资模式进行独立验证,盲信其“稳定回报”的神话。 没有独立审计,没有完整的资产追踪系统——一切都建立在“信誉”这个沙丘城堡之上。
其次,是监管体系的空洞。 当时监管机构接到多次锲而不舍的有力举报,却因马多夫的政经地位与产业影响力等因素,视而不见,反映全球金融监管的结构性困境——监管者往往仰赖被监管者提供的信息。 当金融巨擘成为监管的“客户”,所谓“道德风险”就不再是抽象名词。
其三,是人性的盲信与贪婪。 许多银行与基金经理人未揭穿马多夫,并非不知风险,而是因为利益绑架了理性,所谓高额报酬与稳定回报,使得大量专业人士沦为共犯。
汇丰的困境并非个案,而是全球化金融体系的缩影。 随着跨境资金流动日益复杂,银行不仅是资金的中介者,更是信任的保管人。 当汇丰作为托管银行的角色,虽未直接投资马多夫基金,却因未尽“合理监管”之责而被追诉,法律责任的界线正逐渐模糊。
欧洲多家银行也遭到马多夫案波及:西班牙、瑞士、法国多家银行纷纷面临诉讼或重整压力,避险基金倒闭、慈善信托崩溃。 十多年过去,法庭上的争议仍未停歇,这场堪称史上最久的金融官司,成了金融全球化的代价——当资金无国界,风险与责任也就无边界。

汇丰银行宣布在第三季财报提列11亿美元拨备,除会计数字上的损失,更象征信任成本的攀升。 (美联社)
制度修复与道德防线
马多夫案之后,各国强化反洗钱、合规审查、KYC等制度,然而真正的漏洞并不只在法条,而在执行层面。 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的“旋转门”现象,易使制度改革沦为形式。 汇丰等全球银行虽然高喊“强化风控”、“数位转型”,但是只要金融业仍以季度盈亏为唯一信仰,所谓内部合规恐怕就永远只是纸糊的防火墙。
马多夫案提醒世人,金融诈欺是一种结构性共谋,而不只是个人犯罪。 从投资人到银行、监管机构,整个金融生态系都为了“稳定回报”而集体沉默。 近期汇丰的11亿美元拨备,是法律诉讼的成本,更是信任崩坏的遗产。
对投资人而言,马多夫案揭示了最残酷却必要的警讯——必须怀疑承诺“稳定高报酬”的投资,必须远离拒绝公开运作细节的金融商品,任何不经注册核备的投资工具,都可能是陷阱。
汇丰近期的案件,只是马多夫幽灵在全球金融体系的最新哭嚎与回响。 每次审计漏洞的揭发,都在提醒投资人们,金融世界的稳定,只是由信任构筑的幻觉。 当监管者失职、银行短视逐利、投资群众贪婪,现代金融文明的华丽外衣下,是赤裸裸的风险。
2021年马多夫死于狱中,骨灰盒无人认领,暂时寄放在律师事务所,他所代表的制度性诈欺仍在全球游荡。 当全球金融体系以为已经走出2008年金融海啸的阴霾,马多夫案仍持续发酵,如今的汇丰是最近被召唤与纠缠的显赫招牌,不仅再次唤起大众对这场历史性诈骗案的记忆,更凸显全球金融机构在法律风险与监管挑战下的脆弱本质。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1 | 阳光禅意花园流水潺潺 温西现代雅居出售 |
| 2 | 住五星饭店 4天召妓40人 他的荒淫行径曝 |
| 3 | “大崩盘即将开始” |
| 4 | 石破天惊的两分钟外交:高市害得习近平“尿 |
| 5 | 从不发贺电到“上头版”:习的态度为何大转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