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亿美元 —— 截至 2025 年 10 月 27 日,这是外国投资者今年从印度股市撤出的总额。就在 2023 年,全年净流入还高达 200 亿美元。短短两年,从 “热钱涌入” 到 “资本出逃”,印度不仅成了亚洲外资流出最严重的市场,更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更值得警惕的是,2025 财年(自 2025 年 4 月起)净外国直接投资(FDI)仅 3.53 亿美元,同比暴跌 96.5%,创下历史最低纪录。这绝非周期性回调,而是一场系统性的信心崩塌。
资本撤离不是波动,而是溃退。这波撤资潮早在 2024 年 10 月就已初现端倪 —— 单月外资流出超 100 亿美元,直接导致印度股市市值蒸发约 1 万亿美元,规模堪比中等经济体股市总量。进入 2025 年,趋势加速恶化:第一季度外资撤出 90 亿美元,虽较原文表述修正,但仍反映撤离力度。
8 月前两周,抛售再度升级,外国投资者净卖出近 2100 亿卢比(约合 25 亿美元)的印度股票。2025 财年头几个月的 FDI 进一步萎缩至 3500 万美元,同比跌幅高达 98%。从资金来源看,2025 年 7 月以来,美国基金撤资 10 亿美元,卢森堡基金撤出 7.65 亿美元,日本投资者减持 3.65 亿美元。与此同时,印度在全球新兴市场基金中的配置比例降至 16.7%,为 2023 年 11 月以来最低;反观中国,份额升至 28.8%,成为最大受益者,资本用脚投票的方向清晰无疑。
高估值故事难以为继,风险却持续飙升。表面看是市场情绪波动,实则内外交困。外部冲击首当其冲:美国对部分印度出口商品加征高达 50% 的关税,直接打击印度 IT 服务和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叠加美联储持续维持高利率,美元走强推动全球资本加速回流美国。但真正让外资 “不敢投” 的,是印度内部的结构性顽疾。

估值与盈利严重脱节,印度股市长期处于新兴市场估值高位,2025 年企业预计整体利润增速仅 5%,明显低于 2024 年的 8%,远逊于此前预期的 “双位数增长”。政策不确定性剧增,有欧洲制造企业高管透露,过去两年遭遇三次税务追溯审查、一次银行账户冻结,申诉渠道模糊;新加坡私募基金经理直言 “不敢投,永远不知道明天会不会被‘特别关照’”。营商环境短板难补,基础设施滞后、官僚效率低下、土地征用困难等问题长期存在,“制造强国” 口号喊了十年,实际配套却严重缺位。当高增长预期落空,制度风险上升,资本自然选择撤离。
危机正从股市蔓延至整个金融体系。资本外逃已传导至外汇市场,2025 年以来印度卢比兑美元汇率下跌逾 3.7%,加剧进口通胀压力,对能源和电子元器件依赖进口的行业形成双重打击。股市表现同样低迷,印度基准股指 Nifty 50 已连续 5 个月跑输 MSCI 亚太指数,创下 2013 年以来最长相对弱势期,不仅打击投资者情绪,更可能推高企业海外融资成本,触发部分美元债再融资风险。面对危机,印度央行近期推出 11 项改革措施,包括简化外资准入流程、优化资本账户管理等,但市场普遍认为这些举措 “来得晚、力度弱”。投资者要的不是临时补丁,而是可预期、可信赖的制度环境,政策反复只会持续消耗资本信任。
印度曾被西方媒体捧为 “下一个中国”,如今却深陷外资信任危机。当高估值遇上低增长,当雄心遭遇治理短板,这个故事还能翻盘吗?问题核心早已不是 “要不要改革”,而是 “能不能稳定”。政策透明度、营商环境、估值泡沫三者环环相扣,但若必须优先解决其一,答案无疑是政策透明度。没有规则的确定性,再低的估值也无人敢碰,再好的基础设施也留不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