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西方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宣布了一系列吸引外国投资者的新措施,以吸引更多资金服务于中国的技术突破。
中国商务部和中国最高金融监管机构上周五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境外机构投资的科技型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筹集资金。
这些部门还承诺,要通过现有计划更好地促进外商投资中国科技行业,并承诺提供税收优惠,放宽海外投资者对中国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的限制。
上周五的声明发布前几小时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月,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录得下降幅度扩大,凸显出尽管中国政府近期采取魅力攻势,但仍难以吸引全球投资者。
官方数据显示,1-3月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人民币3016.7亿元(约合416.7亿美元),同比下降26.1%,与前两个月同比下降19.9%的幅度相比,降幅有所扩大。中国商务部表示,最新数据的表现受到了上年同期数据创纪录高位的影响。
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和中国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外商对中国投资去年开始下降。2023年,中国以人民币计价的外商直接投资较前一年下降了8.0%。中国去年停止发布以美元计价的数据。
去年以来,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吸引外企的举措,承诺提供公平开放的商业环境。然而,许多企业,尤其是来自美国和欧盟的企业,在多年的失望之后产生了一种“承诺疲劳”(promise fatigue)之感。对新版反间谍法的担忧,以及出境禁令和对咨询公司的突然搜查带来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打击了外企的信心。
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经济学家在上周的一份报告中说:“过去几年对在华外资企业的调查显示,计划在华增加投资的比例明显下降,尽管2023年信心状况确实略有好转。”
第一季度新设立外资企业数量为12,086家,同比增长20.7%。根据商务部的数据,这一时期约有12.5%的外资进入了中国的高科技制造业,来自德国和东盟的投资分别攀升了48%和5.8%。
中国的决策者正在加码发展他们所称的“新质生产力”,这是一个新提出的政治标语,分析人士认为,新质生产力泛指本土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实力。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房地产持续低迷的拖累,中国政府正将资金投入中国庞大的制造业,此举也加剧了普遍的产能过剩现象并激化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紧张关系。
上周五公布的数据还显示,第一季度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增长12.5%,至人民币2,429.2亿元,其中对东盟和欧盟的投资分别增长36.7%和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