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欧美日各国央行纷纷以直升机撒钱的方式进行所谓的"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 QE)货币政策,各国央行凭藉法律赋予铸币权而大肆撒钱,引发各种不同的看法,尤其从货币纪律观点而批评的声浪更是不绝如缕。在2009年一位自称中本聪者开创比特币系统,以区块链技术去除交易中介及处理中心,藉由分散式帐本(distributed ledger)让所有参与者共同管理比特币的发行,并且设定比特币发行量的上限为21,000,000个。比特币的上述特点,对于反对各国央行滥权恣行进行QE政策的人士,彷佛找到一个全面翻新货币体制的新方案,直称去中心化的比特币是根绝央行滥权的最佳对策。
事实上当时各国财金主管当局不但拥抱QE政策,甚至期盼QE政策扮演经济复甦的火车头,加上比特币虽有区块链技术的不可否认性、可追踪全部交易等特性,但因为比特币的匿名性,对于防制洗钱及反资恐不但无助益,甚至助长洗钱与资恐,坊间盛传北韩骇入各个比特币交易所,盗取巨量比特币,从事军火、物资的购买。此外,比特币式运作在完全没有中心管理的公开链上,如果发生纠纷,也没有具公信力的机构进行调查和仲裁,对于究责(Accountability)与赔偿(liability)可以说是无能为力。
因此,迄今全球各国财金当局少有允许比特币作为支付工具的。先进国家中,除了日本修订其"支付服务法",明订比特币可以作为支付工具之外,多数国家基本上仍将比特币视为"商品"。我国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13年12月30日共同表示,比特币因为不具法偿效力、不具真正通货等特性并不能视为货币。央行将比特币视为高度投机之数位"虚拟商品",且因可能有资安等种种风险,建议民众在交易时必须注意其风险,并且禁止比特币于第三方支付的交易流程中所使用。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12月1日核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 Group)及芝加哥选择权交易所(CBOE)全球市场发行比特币期货的申请。CME和CBOE都争相推出比特币期货,其中CBOE抢到头香,已于12月10日正式挂牌交易。然而,美国证管会(SEC)今年3月接连否决2件比特币ETF申请案,所持的理由是加密货币存在监管风险。由此可见,美国金融监理单位对比特币监管风险仍存有歧见。
其实,美国两个监理单位的监管风险歧见,更加彰显比特币的本质,亦即显示比特币作为期货商品与做成ETF标的,在本质上差异甚大;前者原是为避险而生的机制,期货的监理风险仅在市场参与者未来能否落实履约。然而,ETF是由实际之标的组合而成,ETF投资人有权利要求将ETF兑换为所表彰的实际标的,或提出实际标的请求发行ETF。比特币在分散帐本以匿名位址进行交易,除非改为实名认证,ETF的发行人如何提出证明来证实其本身为某些比特币位址的所有权人,在监理实务上确实是一大难题。
比特币在期货市场交易,更显示比特币性质越来越像原油、黄豆、黄金、小麦、玉米、棉花等大宗商品,而且因为价格高、波动大,比特币与交易货币功能渐行渐远,越来越不可能成为一般交易的交易媒介。即使当作大宗商品,也要注意,各项大宗商品都有其生产投入的价值,而比特币则纯粹建立在投资人的接受信心上,若投资人信心转向,最终持有者连将比特币转换为生产投入的机会都没有,只剩帐上一堆数字。
整个2017年是比特币的狂飙和震盪期。2016年底比特币价格已经蠢蠢欲动蹿升至958.29美元,2017年第一季最高价为1,256.20美元,升值25%左右;到了6月底已经突破2,500美元,而达2,554.14美元,是3月底价格1,094.09美元的2.33倍;第三季到9月底价格推升至4,187.37美元,涨势似乎较为和缓,但价格仍高达第二季底的1.64倍;尤其在第4季,10月13日站上5,000美元之后就一路飙涨,至11月30日已经站上一万美元关卡,达10,827.46美元,12月以来更是持续站在1万美元以上,到12月7日、8日,跨过15,000美元关卡。根据 CoinDesk.com网站数据显示,12月17日最高曾达19,783.2美元,随后持续重挫;12月22日一度跌破13,000美元,五天之内,跌幅超过三成。
货币必须具有交易的中介、计价的单位、价值的储存、以及递延支付的标准等四项功能,这是任何中央银行考虑赋予货币地位的先决条件,比特币单是价格的巨幅波动震盪就难以被接受为交易的中介,同样的,一个价格在短期内会巨幅震盪的商品也难作为计价的单位、价值的储存、以及递延支付的标准,既然如此,还有人痴想比特币会成为货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