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森路透(Thompson Reuters)是一个科研数据统计机构,发布了不少科研相关的统计报告。2011年开始,汤森路透每年都会发布一个“全球创新企业100强”的报告,最新报告是2015年的。每年的报告原始网址链接是:
http://top100innovators.stateofinnovation.thomsonreuters.com/
这个报告被中国媒体舆论关注引用,很大程度是因为日本企业在这个榜单上数量最多,超过美国,而中国企业的数量是零。2015年日本有40家企业上榜,超过美国的35家。这个报告经常被用来证明日本企业并未衰落仍然强大,以及中国企业的落后。如以下这些报道:
以上报道除标题有区别外,内容中的观点与文字基本相同。除了报道2015年创新100强“日本40家;美国35家;法国10家入围;德国4家;瑞士3家;韩国3家;瑞士、加拿大、比利时、台湾、荷兰各1家”这个事实,还进行了这样的引申:
在中国媒体上,我们见到的日本是“失去的20年”,经济衰退、创新能力丧失。但在我们唱衰日本的时候,他们正在“为未来投资”。经济实力的比拼,从来不靠GDP。而是技术话语权和产业链掌控力。从这一点上,中国的骄傲来得越早,未来会摔得越重。
这些年,全球都在货币放水,用债务刺激经济。但日本和中国相比,日本放出的水流进了产业整合、重组、创新、研发环节,中国的水流进的却是地产、基建和“城市化”。简单总结,日本债务附着的资产是“技术产能”,中国债务附着的是“土地产能”。
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地位的衰退,让人怀疑日本企业的创新力。但实际上日本的创新方向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虽然日本电子企业在大众市场衰退,但在上游核心部件和商用领域里的话语权却在提升。而且,这种优势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将会转化为大众消费市场的竞争力。
以上是中国媒体引申的,用来说明日本做对了、中国做错了。这些报道甚至隐隐进行了预测,中国会“摔得很重”;而日本虽然暂时衰退,但是在创新技术的支持下,会重新在大众消费市场崛起。
中国有些媒体作者的优点是,创作能力比较强。除了原始报道,还能自己发挥写出深度,写出或激情四射或韵味悠长的流行文章进行传播。缺点是,有时对中国没信心,对外国信心却很足,选择性地唱衰中国,唱好美国、日本、印度、越南等不同级别的“样板”。
对于这类排名统计,还是得去看原始报道,搞清楚为什么日本这么强,中国这么弱。我的结论是:中国企业虽然也在搞创新,但是不喜欢不善于申请国际专利,专利引用情况不好,所以企业得分普遍不高,无法上榜。而日本企业热衷于全球专利申请,所以得分很高,一举霸占了榜单。
一个企业要出现在汤森路透创新100强榜单上,需要四个条件:
1.五年内需要有100个成功授权的专利。企业得到的专利数量不够直接刷掉。
2.专利申请成功率排名要好。有些企业申请了一大堆专利,但是通过的比率不高,得分就低。
3.专利占比要高,也就是数量要多。在中日欧美四大专利局的成功专利,越多越好。
4.专利引用排名要高。不能自引,专利被人家引用了才是真强,有一个DWPI专利引用指数在算这个。
上榜企业就是过了第一条的门槛,然后2、3、4三项加权排名分高。象IBM和西门子都没进2015年榜单,就是2、3、4三项排下来没进前100。
这个排名扯来扯去,就是看专利,申请的、通过的、引用的。除专利数据,别的什么都不看。这个榜单更合理的名称是“世界专利100强”。在申请专利这一项上,中国企业远远落后,百强里一个都排不上。华为因为业务偏向,在中国企业中国际专利经验算最多的,2014年一度杀入100强,2015年又掉出来了。这是中国企业唯一的一次上榜经历。
从统计数据来说,虽然专利绝对数量并不少,中国企业基本只在中国专利局申请,这吃了大亏。汤森路透2015年报告里直接就说了,中国企业的大缺陷是绝大部分专利没在境外申请,只有6%的专利这么做了。人家都在全球申请,在全球得到保护和引用,中国企业只在中国申请。在上面的2、3、4三项数据中,专利占比首先就吃了大亏。还有专利引用排名更是完蛋了,你都在境外没有什么专利,人家难道专门跑中国来引用?
汤森路透2015年报告批评的另一个国家是英国,也和中国一样吃了零蛋。一个原因是英国研发投入只占GDP的1.63%,不如日本的3.47%高。还有和中国一样,申请专利不积极。法国倒是搞得不错,有10个企业上榜。亚洲中日上榜企业数量0:40,欧洲英法0:10,很有意思。
汤森路透是著名的SCI体系的数据维护者,手头的资料就是高水平论文引用这样的数据库,据此发布了《2015 研究前沿》 这样的报告。报告甄选出了2015年10个科学领域的100个热点研究前沿和49个新兴研究前沿。美国在143 个前沿都有核心论文入选,且在108 个前沿的核心论文数排名第一。中国在82个前沿有核心论文入选,在16个前沿中核心论文数为第一名,超过英国(10个)、德国(8个)和日本(2个)。说明在科研热点前沿领域,美国单独构成第一集团,中国排第二集团前列。
对于高校与机构的科研论文,这是不错的方法,因为科研成果主要是以高水平论文的形式存在。沿用这个方法,汤森路透又利用手头的专利引用数据库,做了“全球创新企业100强”榜单。因为销售额、利润、品牌、用户感受之类的东西不象专利引用数据这么规整,干脆都不考虑了。用专利引用数据库,就可以写一个程序直接算出结果。这样简单处理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就要知道,这个方法用于评估企业创新实力,只有一定的指示性,甚至可能会误导。
创新在企业发展中到底居于什么地位
企业说到底,最终还是要看经营数据。研发、创新、生产、品牌、营销,都是为了把企业经营数据做好。研发肯定应该搞,这个道理是硬的,没人会有意见。如果还没有条件搞出创新,也要老实打基础搞目标明确的山寨研发。有条件就要创新,真创还是假创,是关键创新还是平凡创新,到市场上接受检验。至于申请专利,是一种企业行为,专利多有好处,不能等同于创新,更不是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同样是中国通讯企业,中兴申请的专利数经常超过华为,但是企业经营和华为有一定差距。(2015发明专利授权榜单出炉:中兴第二华为三)
日本企业的问题就在这里,表面上专利数据很好,但是从创新到企业经营问题重重。
日本上榜的都是老牌企业,很早就是全球企业500强上的常客,历史都不短,申请全球专利的经验丰富。专利申请是做熟了的流程,研发人员常规地在研究,做出来或者发现了值得一说的东西,就去申请专利,一个成果中日欧美四大专利局都去申。这确实体现了日本企业的竞争力。
研发人员是在自己的领域里做精做深,搞一些研究。只要盯着一个领域整天琢磨,有足够的投资,总能想出一些东西。专利申请就是这样的,你想出的是新的东西,人家没申请过就行了。有些专利听上去非常可笑,如手机的某个形状,某种操作方式都成了专利。苹果就告过别的企业,短信信息里出现电话号码,直接点按拨打就侵犯了它的专利。日本企业的发明专利其实还不错,因为日本企业喜欢搞硬件,做出来的新东西比较实在。例如,iPhone6手机的1300个零件,有700个是日本企业生产的。
另一方面,日本企业老气横秋、死气沉沉,有活力的新企业根本没有,和中美相比截然不同。跨领域、改变商业模式的大创新也出不来,近年来世界上的大创新主要是美国在搞,中国也有一些。日本大企业有权力的决策人员基本是老头,领导者平均年龄高达60岁,而且极度保守,对于世界科技与生活剧烈的改变既想不到也无法接受,只会让研发人员进行一些精致的研发。有些日本高管不愿意看电子邮件,让手下人打印出来看。高管们不想学习新东西,旧软件一直用,新软件更好用但是在公司内部无法推动。日本的硬件研发传统也与此相关,高管们就是这么过来的,对于硬件研发能理解,对于元器件做精做深是支持的。
世界上各种新科技、新模式、新潮流很多,商业竞争是全方位的。日本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一度看不起美国企业,中国企业更不知落后多少年,不在视野里。但是后来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失去的20年经济增长乏力,日经指数和道指相比,走势差了20倍。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恢复不过来,众说纷纭。也有说法认为,日本经济其实没事,20年没有失去,而是暗暗积聚了力量,巨额海外资产再造N个日本等等。这类说法就太看得起日本了,其它先不说,日本企业特别是消费电子行业老牌企业的衰落是明显的。